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
(一)定义与功能
掤,在太极拳的劲法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,它是太极拳最为重要的防御劲法。 “掤在两臂”是太极拳“十八在诀”核心技法之一,强调掤劲的运用需通过两臂的圆撑结构实现。
掤是太极拳“四正手”(掤、捋、挤、按)之首,属防御性技法,通过两臂形成弧状支撑结构,抵挡或化解对方进攻。方向以正前或前上为主,劲点分布于手腕至肘部乃至整个手臂。
当面对对手的进攻时,两臂犹如坚固的盾牌,通过圆撑力将对方的攻击架住。这种圆撑力并非是僵硬的、蛮力的支撑,而是具有弹性的,就像一张拉开的弓,既能承受对方的力量,又能在适当的时候反弹回去。
掤劲的劲点分布十分讲究,从手腕开始,沿着手臂一直延伸至肘部,甚至可以覆盖到整个手臂。手腕是掤劲的起始点,它就像一个灵敏的探测器,能够敏锐地感知对方力量的大小、方向和速度。
肘部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,它将手腕传来的力量进行整合和放大,传递到肩部和整个手臂。例如,在太极拳的起势动作中,两臂微微抬起,手掌心向下,手臂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圆撑状态,这就是掤劲的初步体现。此时,身体仿佛处于一种随时准备防御的状态,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猎豹。
而左右掤等动作,则更加明显地展示了掤劲的运用。在左右掤时,手臂随着身体的转动而灵活移动,始终保持着圆撑的状态,能够有效地抵御对方从不同方向的进攻。
(二)劲法特点
圆撑 圆撑是掤劲的重要特点之一,它强调手臂和肩部要呈现出圆形的发力状态。这就如同一个弹簧,当受到外力挤压时,能够产生弹性的反弹力。在太极拳的练习中,手臂和肩部的肌肉需要保持一种适度的紧张状态,但又不能过于僵硬。就像一个充满气的气球,既具有弹性,又能承受一定的压力。
当对方的力量作用在手臂上时,圆形的结构能够将力量均匀地分散开来,避免局部受力过大而导致失衡。同时,圆撑的发力方式还能够使手臂更加灵活,就像一个转动的轮子,能够迅速地调整方向,应对不同的攻击。 无处不在 掤劲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劲法,它还暗含于太极拳的所有劲法之中。在捋化对方力量的过程中,如果没有掤劲的支撑,就很容易被对方借力打力。
展开全文
例如,当对方用力推过来时,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向后退,而没有运用掤劲来抵抗对方的力量,那么对方就可以顺势将我们推出。而当我们运用掤劲时,就能够在接触对方的瞬间,将对方的力量化解一部分,同时为后续的捋化动作做好准备。
可以说,掤劲就像太极拳的灵魂,贯穿于每一个动作之中,是其他劲法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。 松柔中寓沉刚 掤劲的另一个特点是松柔中寓沉刚,这就如同江河湖水一般,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柔和,但实际上蕴含着强大的力量。
在太极拳的练习中,我们强调身体要放松,手臂要自然下垂,就像垂柳的枝条一样柔软。但这种柔软并不是软弱无力,而是在放松的状态下,通过身体的下沉和旋转,产生一种深沉的刚劲。当对方的力量作用在我们身上时,我们能够像湖水一样,将对方的力量吸收和化解,同时利用自身的沉刚之力进行反击。
例如,在练习太极拳时,我们可以感受到身体的下沉,就像一块巨石沉入水中一样,这种下沉的力量能够增强我们的稳定性和抗击打能力。
(三)应用技巧
粘连对方时的调整 在与对方粘连接触时,我们需要根据对方来力的大小和方向,及时调整掤劲的轻重。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。当对方用力较小时,我们可以运用较轻的掤劲,以柔克刚,引导对方的力量偏离方向。而当对方用力较大时,我们则需要适当增加掤劲的强度,以稳定自己的身体,避免被对方推动。
在这个过程中,要始终保持“不丢不顶”的原则。“不丢”就是要与对方保持接触,不失去对对方力量的感知;“不顶”就是不要用蛮力去对抗对方的力量,而是要巧妙地化解对方的力量。
例如,当对方用较小的力量推我们时,我们可以轻轻地用掤劲接住对方的手,然后顺势将对方的力量引向一侧,使其失去平衡。而当对方用较大的力量推过来时,我们则要迅速增加掤劲的强度,同时身体微微下沉,以增强稳定性。
练拳时的处处暗含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,我们要处处暗含掤劲。无论是单式练习还是套路练习,都要时刻注意手臂的圆撑和力量的传递。例如,在单鞭下势这个动作中,抽回动作就需要掤劲的引导。
当我们抽回手臂时,手臂要保持圆撑的状态,同时运用掤劲将力量传递到肩部和身体的其他部位。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和连贯性,还能够提高掤劲的运用能力。在套路练习中,我们要将掤劲融入到每一个动作之中,使整个套路充满弹性和活力。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,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掤劲的韵律。
请在微信客户端打开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