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古神话里的“息壤”到底是何物?明朝的一位才子道出了真相

分类: bet百度云盘365 时间: 2025-08-13 16:16:47 作者: admin

神话传说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崇敬,它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从上古时期开始,人类对自然界的未知现象,如风、雨、雷电等充满好奇,并以幻想的方式表达出来,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。谈到上古神话,大家首先会想到哪些呢?是女娲补天、大禹治水,还是共工触山致天塌地陷的故事呢?

事实上,无论是女娲补天还是大禹治水,这些传说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,那就是上古大洪水。网络上有一种说法称,共工和颛顼为了争夺天帝之位,最终共工战败。愤怒之下,他猛烈撞击西北方的撑天柱,导致天塌地陷。由此,女娲便开始了补天的伟大事业,而天塌引发的大洪水则由大禹来治理。

《淮南子》曾描述了上古大洪水的恐怖景象:“往古之时,四极废,九州岛岛裂,天不兼覆,地不周载,火蛐炎而不灭,水浩洋而不息。”我们通常听到的是大禹治水,但在大禹之前,还有一位伟大的神祇曾尝试治水,那就是大禹的父亲鲧。遗憾的是,鲧治水失败,最后被帝尧诛灭。那么,为什么帝尧要处死鲧这位治水功臣呢?答案就在于鲧使用了“息壤”这种神奇的土壤,这也成了他丧命的原因。

那么,“息壤”究竟是什么呢?为何它能激怒帝尧?《山海经》记载:“洪水滔天,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。”郭璞在注解中解释“息壤”为“土自长息无限”。简单来说,息壤是上古神话中的一种神奇土壤,能够自我生长,具有生命力。息(呼吸)和壤(土)二字结合,意味着这种土壤不仅具备生命,还能不断地繁衍生息。叶舒宪认为,息壤象征着古老的生命与灵魂观念,表示其生命力的无穷无尽。因此,息壤并非普通的土壤,它代表了一个具有生机的存在。与“女娲造人”传说相呼应,息壤的生命力也表明上古神话中常常融入了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。

展开全文

除我国外,世界许多文化的神话传说中也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,这使得人们更加好奇,究竟上古时期是否真的发生过大洪水?大禹治水是否仅是神话,还是有真实的历史依据?关于“息壤”到底是什么的研究,至今依然没有停歇。最著名的研究之一,来自明朝的三大才子之一杨慎。有一次,杨慎在送别朋友时,恰逢大洪水泛滥,他写下了“竟陵南去楚江深,云梦西连夏泽阴。息壤万家经岁潦,洪波千顷寄秋霖”的诗句。

杨慎认为,“鲧窃帝之息壤,盖指桑土稻田,可以生息,故曰息壤。土田皆君所授于民,故曰帝之息壤。”在杨慎看来,息壤其实是耕地,鲧在治水时并没有采用疏通河道的办法,而是试图用耕地土壤去堵住洪水,结果导致耕地减少,这也让帝尧愤怒不已。而大禹之所以能够成功治水,是因为他采取了“疏通”的方法,这与鲧的堵截策略形成鲜明对比,产生了不同的结果。

关于“息壤”的解释,历史上还有其他观点。例如,明代的曹胤儒认为息壤指的是江阴地区的沙滩,因为该地地势低洼,是多水流入的地方,类似于古代描述中的息壤。而柳宗元在《永州龙兴寺息壤记》中的看法则认为,息壤可能是局部地面隆起的自然现象,是地壳运动引发的结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